組裝線作為工業生產中常見的基礎型裝配平臺,具備布局靈活、可組合性強的結構特性。傳統組裝線通常為固定工位形式,操作人員按節拍完成各自作業內容。但在小批量多品種、模塊化制造、工藝變化頻繁的生產模式下,固定工位逐漸暴露出轉換效率低、空間利用率不高等問題。可移動工位成為提升線體柔性與適應性的關鍵設計方向。
可移動工位是指裝配操作臺、夾具平臺或工裝托架具備橫向滑動、前后切換或整體脫離功能。常見形式包括滑軌工位、腳輪工位、升降式平臺、插拔式模塊臺等。通過結構靈活性提升操作便利性與線體切換能力,適合多變工藝路徑與多型號共線生產。
滑軌式工位結構依托導軌與滑塊實現工位水平移動。適用于線體寬度有限、需實現多人交叉作業或臨時調崗的場合。其優勢在于調整便捷,可結合定位銷結構確保重復定位精度,避免工裝偏移影響裝配精度。
腳輪式操作工位具備整體脫離能力,常配備剎車與限位裝置。適合單元作業或獨立預裝任務,完成后通過推拉進入主線體,提升非連續工序利用率。此類結構對地面平整度與結構配重要求較高,需預設緩沖區與導向軌道。
升降式工位用于高度差調節作業場景,尤其適合需要坐站交替或工位對接不同輸送高度的作業節拍。該類型工位可配置電動升降平臺或氣缸式升降機構,結合上下料自動對接系統形成柔性工站。
插拔式模塊工位則通過標準接口結構實現工裝臺與主線脫離與更換。適用于頻繁切換產品型號或夾具種類的場景,提升工裝更換效率與整線產線利用率。
在設計可移動工位時,還需配合線體節拍同步、信號識別、工具供電與氣源配套系統,避免因工位移動導致接口中斷或誤動作。部分工廠引入無線識別與工位感應系統,對移動工位狀態進行自動監控與數據記錄,提高整體設備管理水平。